這或許是以“儲能”為關鍵詞的文件中,規(guī)格最高、影響力最大的一份。
COP26期間,中美聯合發(fā)布的《中美關于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重磅出爐。原文內,明確指出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兩國計劃在 “鼓勵整合太陽能、儲能和其他更接近電力使用端的清潔能源解決方案的分布式發(fā)電政策”等方面展開合作。
由此可以看出,儲能的重要性,已獲得“國際認證”。
儲能為何如此重要?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立泉曾指出“儲能是能源互聯網基礎”。
那么,什么又是“能源互聯網”呢?它是由美國學者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于2011年在其著作《第三次工業(yè)革命》中提出的概念,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開放共享的網絡。具體來說,它需要利用先進的電力電子技術+信息技術+智能管理技術,將分布式能量采集裝置、儲存裝置和各種負載互聯起來,實現能量相互流動。
在我們提出的“能源自治域”概念中,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比作成水源,把電網比作水路網絡,儲能就像是增加互聯水路網絡間彈性的水庫、水池、水缸,讓能源的時空轉換有了基礎,一定程度上平衡互聯水路網絡間的供需關系。
還記得今年國家發(fā)改委、國家能源局在《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fā)展的指導意見》中,關于發(fā)展儲能的小目標嗎?“到2025年,裝機規(guī)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實現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fā)展。”
嗯,基于目前的情勢,儲能裝機規(guī)模多多益善。
中美合作是意外驚喜還是順理成章?
CNN用了“驚喜”來評論本次中美聯合宣言的發(fā)布,他們的“意外感”背后,隱含著“中國碳排放大,不愿意為世界環(huán)保讓利”的偏見。
事實并非如此,我們在《將計就計?從COP26看中國式“絕地反擊”》中,就指出:和西方國家相比,中國更有決心和誠意推進保護全球氣候。面對西方國家舉著環(huán)保主義的旗子,來遏制中國發(fā)展的小算盤,最近幾年,中國不再言辭激烈的反駁,而是選擇將計就計,順水推舟,發(fā)展風電、光電、儲能等產業(yè),并在這一系列領域也坐穩(wěn)了“世界工廠”的位置。反觀美國在全球氣候保護的問題上,態(tài)度反復又曖昧。
那么,美國怎么又愿意聯合中國發(fā)布宣言了呢?
這是因為,自疫情起,美國自己在制造業(yè)供應鏈上的缺口越來越不容忽視,不論是推動東南亞國家替代中國,還是鼓勵制造業(yè)回流美國本土,都無法撼動中國制造業(yè)的全球地位。因此,美國也需要與中國保持良好的采購關系,為自己的工業(yè)發(fā)展提供保障。對中國來說,工廠有訂單、有收入、有利潤,社會有資金繼續(xù)投入碳中和相關領域的科研創(chuàng)新,鞏固產業(yè)生態(tài),何樂而不為呢?
這不,11月16日,美國正式宣布恢復雙面太陽能組件關稅豁免權,并將201關稅稅率從18%降至15%(此前特朗普執(zhí)政時期在10101號公告中將這一稅率提高至18%),這兩項變動下,此前征收的額外關稅將退還給相關企業(yè)。未來,相信類似的關稅變化會更多。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嘛。
中國扶植“儲能”行業(yè)還能如何加碼?
我們關注到,財政部提前下達2022年風電、光伏、生物質發(fā)電補助資金預算38.7億。作為新能源發(fā)電的標配——“儲能”,似乎還沒有如此力度的扶植。
對儲能項目的支持,浙江算是走在前列的。11月9日,浙江省發(fā)改委發(fā)布《關于浙江省加快新型儲能示范應用的實施意見》。文件提出對年利用小時數不低于600小時調峰項目給予容量補償,補貼期暫定3年,補償標準按200元、180元、170元/千瓦·年逐年退坡。聯合火電機組調頻的示范項目,Kpd值>0.9的按儲能容量每月給予20萬千瓦時/兆瓦調頻獎勵一定用煤量指標。文件要求:新型儲能示范項目應按照工作壽命10年及以上設置,采用鋰電池的新建電化學儲能電站,原則上交流側效率不低于85%、放電深度不低于90%、電站可用率不低于90%、充放電次數不低于6000次。
可以看出,對儲能項目的補貼,還是十分理智、克制。
畢竟砸下去的錢,不能白白流到外人的口袋。要知道,在需求增大的預期刺激下,年初至今,碳酸鋰的漲幅已經超過230%。雖然中國的鋰資源儲備全球排名第四,但主要以湖鹽方式存在,提煉工藝未成熟,碳酸鋰等鋰原料較為依賴進口鋰礦。也就是說,除了直接給儲能項目補貼,如何加強對上游原料的話語權對于發(fā)展儲能也很關鍵。
不必過分擔憂,我國對如何加強上游產業(yè)鏈話語權很有經驗。幾年前對澳大利亞的鐵礦定價、不久前對的燃煤定價…最終都達到了我們的預期。根據我們的了解,國內各大電池企業(yè)都在爭相購買海外鋰電,預計不超過明年下半年,海外鋰電原材料成本就會下降。
原標題:被中美聯合“欽點”,儲能為何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