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能大了,霧霾就小了。”
曾幾何時,這一句經典的廣告語,讓“漢能”這個名字傳遍了大江南北。
現(xiàn)如今,漢能系旗下9家經營主體統(tǒng)一破產清算,而創(chuàng)始人李河君自今年1月份被捕后至今音信全無,旗下多家關聯(lián)公司也陸續(xù)走上破產清算的道路。
隨著“漢能帝國”的崩塌,李河君的新能源夢想終成了黃粱一夢。
9家公司破產清算
就在近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發(fā)布公告,經債權人申請,本院裁定受理北京知旬科技有限公司、秉誠能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金江水力發(fā)電集團有限公司、君泰創(chuàng)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漢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知乘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漢能薄膜太陽能電力工程有限公司、北京精誠鉑陽光電設備有限公司、北京漢能薄膜發(fā)電投資有限公司破產清算一案。
法院稱,鑒于上述九家公司在區(qū)域范圍內有較大影響,該院依法采取競爭方式選任該系列案管理人。
據天眼查數據,上述九家企業(yè)成立地址均在北京市,成立時間先后從1997年至2016年,跨度較大;其中包括君泰創(chuàng)新和秉誠能源控股集團2家在漢能停牌后才成立的公司。
前首富李河君
據企業(yè)公開信息顯示,北京知旬科技有限公司等九家公司均屬于漢能控股集團,而漢能系的實控人則是漢能集團創(chuàng)始人、中國前首富李河君。
說起李河君,他于1989 年借款5萬元創(chuàng)立漢能集團。經過多年努力,漢能也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民營水力發(fā)電企業(yè)。
到2010 年前后,漢能跨界到光伏領域,將業(yè)務版圖擴展到薄膜太陽能行業(yè),一度也成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企業(yè)。
2015年初,李河君憑借1600億元身家成功登上胡潤全球富豪榜,并超越馬云、王健林等一躍成為中國首富,同時也成為了新能源行業(yè)的“明星”人物。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
同年5月,漢能系旗下港股光伏上市公司漢能薄膜發(fā)電因被質疑存在大量關聯(lián)交易,涉嫌操縱股價被香港證監(jiān)會調查。
隨后,漢能薄膜發(fā)電當天股價在短短20分鐘之內暴跌47%,市值蒸發(fā)超1400億港元。彼時,李河君身價暴跌超1100億港元,由此迅速跌下“神壇”。
其后,該公司停牌四年。直到2019年6月,漢能薄膜發(fā)電以私有化回A股的理由從港交所退市。
“帝國大廈”崩塌
同樣也是在2019年,漢能集團傳出過欠薪風波,至當年10月份一度達到輿論高潮。
不僅如此,漢能系還面臨大面積拖欠供應商款項、諸多訴訟纏身甚至公司破產重整等問題。
2020年7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正在對漢能移動能源控股集團進行破產審查。此外,多家漢能系旗下公司已經破產。此后,李河君很少公開露面。
現(xiàn)如今,漢能系旗下9家公司破產清算,實際上在今年初也早有征兆。
今年1月10日,一則關于漢能創(chuàng)始人李河君被警方帶走的消息,迅速登上了熱搜。
彼時,多家媒體報道稱,前中國首富、原漢能控股集團創(chuàng)始人李河君在去年 12 月份被錦州市公安局帶走,截至當日仍未放回。
據風險信息顯示,李河君累計被執(zhí)行金額超8.7億元,而且還關聯(lián)多個限制消費令及終本案件信息,未履行金額超18.9億元,并且早已被列為失信人員;此外,李河君還涉及多條股權凍結信息,累計被凍結百億股權。
可以看到,在短短幾年里,漢能集團從行業(yè)龍頭到無人問津,從盛極一時到破產清算,創(chuàng)始人李河君也從曾經的中國首富到可能淪為“階下囚”,漢能系這座“大廈”的崩塌也令無數人唏噓不已。
押錯技術路線
實際上,在進入光伏產業(yè)前,李河君早已在水電、風電領域進行過投資并在水電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豐厚的回報。
正是看中新能源背后蘊藏的巨大商機,李河君帶領漢能系進入炙手可熱的光伏領域。然而,面對主流晶硅技術路線群雄逐鹿的市場格局,李河君最終押寶相對“冷門”的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
相比于晶硅技術路線,薄膜太陽能發(fā)電技術的優(yōu)點在于柔性化、弱光效應較好、轉換效率天花板更高、場景利用更靈活等特點。
然而,其不足之處則在于前期投資巨大、量產效率較低、市場尚不成熟等問題。
近幾年的事實也證明,押錯了技術路線,其結果可能十分嚴重,甚至對企業(yè)造成嚴重的打擊。
漢能失敗之因何在?
那么,是薄膜技術路線最終導致“漢能帝國”的崩塌嗎?事實上,答案并非完全如此。
其一,從技術角度來看,當初選擇薄膜技術優(yōu)勢并不明顯。而在薄膜技術路線不成熟時,實際上可以逐步培育和發(fā)展,突破技術和轉換效率方面的瓶頸,進而再做優(yōu)做強做大市場。比如說,截至目前就有許多HJT技術人才都曾就職于漢能,并且已經成為HJT技術產業(yè)化和降本增效的重要力量。
其二,在產業(yè)布局和產能規(guī)劃來看,前期產業(yè)化投資步子邁得太大。漢能早在2009年就開始大規(guī)模布局在全國投資8大基地,在其后幾年里又巨資收購股權和數十億元購買薄膜設備等。在光伏市場特別是薄膜市場不成熟之際,“大躍進式”的產業(yè)化投資也讓漢能原本富足的資金鏈出現(xiàn)緊張,進而走向上市融資。
其三,從上市融資角度來看,薄膜商業(yè)化投資大而時機又不成熟。自2013年入主在港上市的鉑陽太陽能并將其更名為漢能薄膜發(fā)電后,其股價就從2014年11月1.8港元飆升至2015年3月最高的9.07港元,5個月內暴漲了大約400%。然而僅僅依靠上市融資,又無法支持漢能系在突破薄膜技術的同時實現(xiàn)商業(yè)化。
其四,從資本運作來看,大玩“空手套白狼”埋下巨大隱患。漢能系曾制定了一個2000億元太陽能投資計劃,重點是拉攏地方政府和銀行入股,這種“空手套白狼”方式也使其融資風險急劇上升。而面對薄膜市場并不吃香的現(xiàn)狀時,漢能系千億大計劃中大部分項目無法如期投產,資金方也開始拒絕繼續(xù)接盤。
至此,“漢能帝國”實質上已經“病入膏肓”了,而“崩塌的種子”早已埋下。
直到2015年,漢能薄膜發(fā)電操縱股價一事被調查,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同時也成為漢能系命運的重要轉折點。
此后,便是停牌四年、欠薪風波、出售資產、被審查、破產倒閉與創(chuàng)始人被抓。
結語
總體而言,漢能的失敗有技術路線選擇失誤的因素,但是更關鍵的則是其管理決策與資本運作。
在光伏市場尚未成熟之際,漢能系在光伏技術路線上選擇薄膜技術確實存在一定的失誤。但是,其“非理性”決策過早大規(guī)模產業(yè)化投資,則進一步放大了這一錯誤,成為了其失敗的重要影響因素。而更為嚴重的是,其畸形的商業(yè)模式和資金運作,則成為了“漢能帝國”崩塌的關鍵之所在。
如今,李河君被捕,新能源夢碎,曾經盛極一時的“漢能帝國”終成黃粱一夢。
總之,李河君和漢能的前車之鑒,也為光伏企業(yè)發(fā)展敲響了警鐘,同時也留給世人更多的警示。
原標題:創(chuàng)始人被捕!千億薄膜光伏帝國為何崩塌?